打印

[架空历史] 士子风流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完本)

0
  第六百五十五章:死了你一家 幸福千万人

  王道中看徐谦一脸认真的模样,忍不住道:“只是不知,大人为何要和下官说这番话,有人破坏新政,有人图谋不轨,和下官何干?”

  王道中还在装糊涂,可是不装糊涂也不成,眼下的他是骑虎难下。

  徐谦深沉他看一眼,似笑非笑道:“到了现在,王大人还不明白本官说的人是谁?”

  王道中喉结滚动,最后艰难的道:“还要请教。”

  徐谦眯着眼,道:“本官说的,就是大人。大人破坏新政,图谋不轨,甚至还想调兵杀害无辜百姓,这一桩桩的罪行可是有的?还有,你勾结朝中大臣,又有什么图谋。”

  终于还是图穷匕见,王道中脸色骤变,忙道:“你这是污蔑,这是栽赃!你,你,你,徐大人,本官敬你为钦差,礼让你几分,可是你这般污蔑,这般陷害,又是有什么图谋?你我井水不犯河水,下官若是此前有得罪你的地方,大人尽管说出来,何必要陷我于死地。好,你不是说本官图谋不轨,说本官要杀害无辜百姓吗?那么,证据呢?我乃只浙总督,没有证据,你凭什么如此污蔑?”

  王道中一番话说的理直气壮,他现在算是想明白了,怕什么?只要没有把柄,他就不怕,他毕竟是总督。

  徐谦微微一笑,道:“是吗?看来王大人,这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了,既然如此,就请大人看看这个吧。”徐谦说话的功夫,已从长袖中取出两本东西。直接丢到王道中跟前。

  王道中也不磨叽,直接拿了来看。第一本,乃是总兵杨彪的供词。

  “总督衙门幕友杨康至营。具言此乃乱民造反,急命全力弹压,又言……”

  这封供词十分详尽,洋洋数万言,将事情的经过统统说了一遍,只是事实也经过了几分润色,比如说杨彪自称,民乱之前,王道中就已经派人传达了消息。说是可能会有人闹事,杨彪便问,为何总督知情,又为何闹事。王道中派来的幕友则是语焉不详,只是说到时便知。

  此后,杭州果然打乱,总督王道中又派了人去,让总兵立即弹压,格杀勿论。

  别看杨彪这个那家伙只是语焉不详的说了一下此前总督派了人来知会。说以后会有人闹事,可是只因为加了这么个‘故事’,整件事的性质就变了。

  若是没有这个‘润色’,那么最多是总督施政不当。这才闹出了乱子,在处理民乱上头,总督也算办事不利。可是说来说去。这只算是办事不利而已,只能说王道中昏庸。并不算罪,只能算是错。朝廷就算要处置,至多也就是罢官而已。

  可是有了这个润色之后,这就是说,在此之前,王道中是知道的会有人闹事的,为何有人闹事?虽然杨彪的交代语焉不详,可是给了别人足够的联想时间,你一个总督,怎么会知道别人闹事呢?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事是你挑起来的,你明知这样做会有人闹事,可是你却非要如此施政,导致了直浙所有人的不满,最后闹出事端出来,这是什么?这绝不是施政不当,而是故意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拿江山社稷,拿直浙的稳定来开玩笑。

  而且,在闹事之前,你既已经猜测出又人闹事,同时让总兵衙门做好防备,可是你并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火上浇油,等到真正闹出事来的时候,你又让总兵衙门弹压,还说什么格杀勿论,那么显然,这一切都是你安排好的,你故意激起民变,然后又让官军杀人,这……是什么行为?

  行为只有一个,就是闹出这么大的事,都是你主谋,激起民变的是你,要杀人的也是你。可是你为何要激起民变,又为何要杀人?

  在供词里头,杨彪十分聪明的给了一个交代,说某日去见总督王大人,王大人痛斥新政,又痛斥户部尚书徐谦,说什么本官主政一方,绝不许新政进行下去。

  如此一看,事情就清楚了,把所有的东西串起来,大致的情形就是,王道中痛恨新政,同时痛恨徐谦,可是你要明白,纵然朝中有许多人痛恨新政也痛恨徐谦,可是这种事,是不能摆到台面上的,毕竟新政已经得到了宫中和朝廷的褒奖,在明面上,大家就算看新政不惯,那也绝不会轻易说出来。

  说出来也就说出来了,大不了你要和朝廷要和陛下唱反调而已,而唱反调其实也是无妨,毕竟朝廷也没有因为唱反调就杀你脑袋的道理,最多,你跟不上上头的节奏,你的前途堪忧罢了。

  可是问题就来了,你痛恨新政倒也罢了,居然还敢策划这样的大事,因为你痛恨新政,所以你故意激起民变,然后又指使官军杀人,以此来达到你反对新政的目的。

  这一下,问题才是真正的严重,你是什么东西,就因为你的私念,所以阴谋激起民变,所以想放纵官军屠戮百姓,最后再将这些百姓污蔑为乱党吗?

  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是昏庸来形容,故意激起了这么大的民变,又差点调动官军搞出个大屠杀,这是什么?这绝对是包藏祸心,绝对和谋反没什么区别。

  若是人人都是如此,就因为痛恨朝廷的某个政务,所以故意压迫百姓,让百姓忍无可忍,随即揭竿而起,最后你再动手将他们杀光,那么大明朝,还要不要维持下去?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前者你是无心之失,所以这叫过失,而后者,则是有意为之,这就是犯罪,而且触犯的还是朝廷的底线。

  王道中看着供词,忍不住瑟瑟发抖,他当然清楚这份供词意味着什么,只要这份供词递上去,那么他就彻底完蛋,朝廷为了杀鸡儆猴,定然会彻查他,不但要他的脑袋,他要他一家七十四口的脑袋。

  可是你就算是想要狡辩,怕也得词穷。一方面,朝廷是取信钦差的话,还是取信你这个闹出民变的王道中的话?另一方面,这份供词许多东西都十分吻合,比如杨彪却是曾经拜访过王道中,身为本地总兵,拜访一下总督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王道中性格鲁莽,也确实曾在酒后失言过,这句话,不只是杨彪一个人听去了,其他的人,也可以出来作证。

  而最后,他也确实经常派幕友杨康去和王道中联络,唯一失实的,就是那一个小故事,即所谓总督派了人去找杨彪,说杭州过些时日会有人闹事,让杨彪提早做好准备。

  所谓九句真一句假,可是这一句假话,就足以让整个事情的性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一个庸官,变成一个十恶不赦,另有图谋的罪臣。

  最最重要的是,现在无论是宫里,还是朝廷,都希望这场乱子能有个交代。

  百姓们闹事,皇帝老子的面子上自然不好看,毕竟天子要文治武功,总不能在史书上添上这么一个污点,于是,皇帝必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说法,而王道中别有图谋的说法,正好可以给皇帝老子一个台阶,你看,这和皇帝是无关的,皇帝勤政爱民,百姓们之所以闹,并非是因为皇帝有什么过错,只是下头的臣子为祸而已。

  而对朝廷,对内阁,也是一个完美的落幕,因为商税的事,是内阁和朝廷制定的,若是说朝廷和内阁制定的政令有巨大漏洞,引发直浙不满,才闹出这样的事,这对内阁和朝廷来说,都是很不光彩的事。而将他王道中推出来,将主要责任放在王道中身上,那么就说明,政令的问题不大,错就错在王道中故意激起民变,故意歪曲了朝廷的政令,才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

  皆大欢喜,所有人的都皆大欢喜,皇帝老子和内阁都可以借此推卸责任,可以借此找到自己的台阶,而对王党分子来说,正好可以借他和他全家的脑袋来杀鸡儆猴,等于是说,这件事所有有牵涉的人,都可以明智的脱身而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唯一倒霉的就是王道中。

  死了你一家,幸福千万人,这才是整个供词的中心思想。

  你不死,皇帝老子怎么又台阶下,你不死,内阁怎么遮羞?你不死,徐谦怎么立威,你不死,难道证明千千万万的百姓站出来,是脑子抽了。

  你必须死,你一家老小也必须你,你必须遗臭万年,你的祖坟也必须要挖出来鞭尸,唯有这样,大家才能开心,才能松一口气。

  王道中的脸部肌肉在颤抖,他的身躯也在颤抖,他的手更是抖如筛糠,几乎握不住手中的供词,最后,他喃喃道:“不……不……不……,这才栽赃,这是栽赃。”

TOP

0
  第六百五十六章: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

  确实就是栽赃,可是栽赃和栽赃是不同的。!

  有的栽赃,痕迹太过明显,粗俗一点来说,就是手艺太糙,没有技术含量,很容易被人揭破。

  可是现在这份供词,足以算是栽赃中的典范,它既没有直接指认王道中的任何罪行,通过旁敲侧击的办法,却是将一个活灵活现的奸贼形象跃然纸上。

  更可怕的是,这份供词契合了所有人的心理,给了所有人一个台阶,这就是说,这份供词只有大家相信它的真实,大家就都能得到好处。

  很多事,大家要的未必是所谓的真相,大家需要的,是所有人都希望相信的真相,只有你相信你希望相信的是什么,那么你就是什么。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是如此,你坐在哪里,你的利益在哪里,那么真相就是什么。

  王道中绝不愚蠢,他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他几乎可以相信,供词递上,朝廷的旨意立即就会下来,这样的罪行,足以称得上欺君罔上,足以当得起图谋不轨,那么朝廷为了以儆效尤,为了给所有人一个交代,那么掉一个脑袋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必定下旨,抄家灭族。

  抄家灭族……

  这绝非是正常人能接受的惩罚,王道中甚至不怕掉脑袋,可是怕的恰是这个抄家灭祖。

  所以他嘶声揭底,眼睛血红,身躯颤抖,几乎手舞足蹈起来,大喝道:“诬陷,这是诬陷,我……我……”

  徐谦冷眼看他,眼眸冷漠,淡淡的道:“这是诬陷吗?如果这是诬陷,那么就算是诬陷好了,这份供词,本官会命人递上去·而大人若是觉得冤枉,大可以上书争辩,可以上书陈情就好了。

  王道中却是在颤抖,颤抖的很厉害·他的嘴唇哆嗦,却突然,垂下了手,满是沮丧。

  争辩?陈情?

  有个什么用,自己便是有一百张口,也绝无可能让人相信,也就是说·自己死定了,真正的死定了,到时候·死的不能再死,断子绝孙,阖家遭难。

  他咬咬牙,握紧了拳头。

  昂首朝徐谦道:“你这奸贼,你……你······”

  徐谦脸色风淡云轻,道:“大人说本官是奸贼,本官却是觉得冤枉的很,你我本就是势同水火,你来这直浙·不就是要直捣本官的巢穴吗?相信若是本官沦落你这个境地,你也绝对会痛下杀手,你我之间·本就是你死我活,落在你的手里,本官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只是所幸,本官有几分运气,最后死的是你而已,既然如此,本官这么做,又有什么错?”

  “你······你······”王道中几乎陷入了疯狂的状态,而此时·外头的两个官军见情况不对,已是作势要冲进来。

  徐谦朝两个官军使了个眼色·命他们不可轻举妄动,随即笑道:“事情就是如此了,王大人,请回吧,本官上了这份供词之后,一个月之内,你我之间,就能见个分晓,至于你,无论是觉得冤枉还是其他,大可以上书,是辩解也好,还是弹劾本官也罢,本官也都由你。本官的态度是很开放的,自从步入官场,被人弹劾的次数没有一千也有几百,不差大人这么一份,好啦,该说的已经说了,大人请回。”

  王道中哪里肯走,冷笑道:“你要老夫全家老小的性命,难道就不怕将来……”

  徐谦显出几分厌倦之色,不耐烦的道:“杀你全家,并非只是本官的心愿,说的难听一些,就算是你的主子,只怕现在也恨不得杀你全家灭口,这个世上,一向都是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良心报应这些话,你就不必提了,这世上若真有报应,这满朝的文武官员,哪个逃得掉?你逃得掉吗?你不要告诉本官,你没有做过什么违心的事,大家都在名利场上扑腾,谁都不是圣贤,杀你全家和良心无关,只和利益有关。”

  王道中骤然变色,他居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说不过这位徐大人,只是因为,徐大人说的乃是实情,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现实,现实无可反驳。

  “走吧,你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里,你尽可以自救,至于如何自救,就看你自己的手段了。”

  自救······

  王道中苦笑,以他多年的经验和眼光来说,这种事,已是无药可救。

  他站起来,几乎打了个踉跄,神色黯然的离开了总兵衙门。

  上轿的时候,他几乎站都没有站稳,差点摔了一跤,好在轿夫连忙将他扶住,关心的道:“大人……”

  “滚,滚开!”王道中像是条射一般,整个人抽搐了一下。!

  吓得那轿夫连忙缩手。

  王道中还觉得不解恨,反手狠狠一巴掌打在轿夫的脸上,嘶声揭底的大吼:“你们这些畜生,畜生!”

  坐回轿里,王道中的愤怒不见了,他呆若木鸡,心乱如麻。

  他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双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供他读书,他的家境其实并不好,可是……

  他又想到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周氏贤惠,几乎家里的事尽都大包大揽,所做的事,无可挑剔。

  他想到了他的长子,他的长子已经中了举人,若是不出意外,后年的恩科,就有金榜题名的希望,到时候,他的前程自然大有可为。

  他更想到了自己的幼子,幼子不过七八岁,奶声奶气,聪明调皮,每次见了他,都会往娘亲的身后去躲。

  是啊,平时对他太严厉了,可是这么做,也是为了他好。

  只是现在,真的为了他们好吗?因为自己,这些所有人都要遭殃,父母妻子要受到株连,前途大好的长子也跟着倒霉,还未懂事的幼子…···

  王道中几乎不敢想下去,他突然泪流满面,满是悔恨。

  若是当时,不来这杭州,又怎么会有今日,若是当时,不受人怂恿,又怎么会有今日,若是当时……

  他深吸一口气。

  他必须活下去,他的家族也必须延续,必须想办法,要活。

  他在轿中,陷入深思,一个个计划,都被否决,而猛然间,他脑海中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了什么。

  是了,姓徐的为何······为何要请自己去看那份供词。姓徐的完全可以直接将供词送上京师,何必要多此一举,自己看了又有什么用?反正自己左右都是要死。

  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借此来奚落自己,借此来让自己绝望,好看自己的笑话。这个可能并不小,杀人,未必是开心的事,可是看到自己的政敌满是悔恨,却让人痛快。

  可是,这个人身为户部尚书,身居高位,难道,就因为如此,才请自己去吗?

  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想到了这个可能,王道中心里咯噔一下。

  旋即他毫不犹豫的道:“回去,回去,回总兵衙门。”

  轿子掉转了个头,又回到总兵衙门,王道中下轿,深吸一口气,而后上前,对门丁道:“请通报钦差大人一声,就说下官王道中求见。”

  毕竟是总督,门口的兵丁稍稍犹豫,便飞快入内,好一会儿才回来,道:“王大人,徐大人有命,说是他要撰写奏疏,没有功夫见大人,还请大人见谅,大人请回。”

  王道中怎么肯走,他毫不犹豫,居然扑腾一下跪倒在衙门口,正色道:“请再去通报一声,就说下官非要见大人不可,大人若是不肯,下官便在这里长跪。”

  门丁们目瞪口呆,他们虽然见多识广,可是堂堂总督,居然跪在这里,便是天子在里头,也未必如此殷勤吧?

  犹豫了一下,门丁只好继续进去通报,好一会儿才出来道:“大人请进吧。”

  王道中二话不说,直接入内,又回到花厅,见徐谦此时这不耐烦的坐在那里,案头上还陈放着一本未写完的奏疏,王道中几乎没有思考,又是跪倒,朝徐谦磕了个头,正色道:“下官王道中,见过大人。”

  徐谦的脸色却未必好,低斥道:“王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为何行这样的大礼,快快请起吧,莫要失了你的官仪。”

  王道中却是不肯起来,突然痛哭流涕的道:“下官此前多有得罪,如此种种,都是受人指使,下官来这里,是来请罪,请徐大人格外开恩,放下官一条生路,下官……下官拜谢。”

  他连续磕头,额头都已磕出血来,可依旧不停。

  徐谦不由叹了口气,道:“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可是现在,本官已经万事俱备,花了这么多功夫,难道你一句求情,一切都可以烟消云散了吗?那么,本官向朝廷该如何交代,本官又像那些写供词和查办的人交代?大家都这么辛苦,岂可最后徒劳无功。”

  

TOP

0
  第六百五十七章:不做死就不会死

  王道中算是彻底的栽了,眼下到这个地步,他确实是一点选择都没有,既然没有选择,那么就只好求饶。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徐大人道出了此中的关键。

  人家费了这么多功夫来整死,好不容易搞出了个大家喜闻乐见的理由出来,为了整理这些黑材料,不晓得花费;了多少功夫,流了多少汗水,大家都是人,你总得体恤一下吧。现在你说饶你就饶你,你让总兵杨彪情何以堪,让总兵衙门这么多人情何以堪,让徐大人情何以堪。

  人要将心比心,整理黑材料不但要花费功夫,更加费脑。

  王道中哭笑不得,他没有底牌,什么都没有,甚至根本连和徐大人交易的资格都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求饶,所以他不做声,只是不停磕头,磕的满头是血,磕的头晕脑胀,口里只是喃喃道:“下官死不足惜,可是下官还有父母在堂,还请大人垂怜……”

  徐谦不由好笑,这个家伙,显然是将自己当成了山大王。

  他叹了口气,旋即道:“你先不要忙着磕头,有事,慢慢的说,你好歹也是总督,斯文体面都不要了?”

  王道中却是不肯,道:“只求大人饶下官一命,下官做牛做马,愿以大人马首是瞻,是了,下官从今日开始,要拥护新政,下官从现在开始,要研读王学,大人……”

  徐谦索性就不做声了。

  任由他像疯了一样的碎碎念叨,任由他磕头。

  足足过了半盏茶的功夫,王道中才停下来。此时的他,很是狼狈。不断的喘着粗气,显然已经没有了多少气力。脸上已经分不清血水和泪水。一双眼睛,却是巴巴的看着徐谦,看着这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不敢作声。

  徐谦叹口气,道:“你这是何苦来着,你要做本官的绊脚石,就要有点绊脚石的样子,罢,你既苦苦求情。本官倒是想网开你一面,只不过,若是网开你一面,本官如何向朝廷交代?”

  王道中也愣住了。

  不错,闹出了这么大的事,钦差奉旨彻查,一方面呢,是要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就是要追究此事的责任。

  责任在谁,很是关键。

  既然不是他王道中的责任,那么是谁的责任?总兵杨彪,莫说他还不够格。就算够格,他写出了那份供状,显然是已经和徐谦站在一起了。那么还有谁?直浙这里。有资格来做替罪羊的,还有几个巡抚。可是这几个巡抚如今都是新政干将,徐大人总不可能为了你一个王道中。把自己人卖了吧。

  王道中的表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他不由求助的看向徐谦,道:“那么大人的意思是……”

  徐谦冷冷道:“出了事,肯定追本溯源,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必须要有人承担干系,你也是朝廷命官,想来也是清楚,罢了,该说也都说了,不妨如此,本官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只见之内,你自己想一个能让本官既能保全你同时又能让本官不为难的方子出来。这份供词,本官会留三天,若是三天之后,本官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么只好对不住了,你能明白吗?”。

  徐谦许多话都没有明说,可是王道中瞬时领悟了什么。

  徐大人给他机会,可是机会在哪里?直浙这边,根本就没有替罪羊,按理来说,徐大人会直接断然拒绝,因为找不到另一个人替代,可是他依旧给自己机会,这只能证明,徐大人希望有人成为替罪羊,这个人是谁呢?既然不可能出自直浙,那么只有可能出自朝廷。

  想到朝廷,王道中打了个冷战,能够负责这件事的人也是不多,关键人物只有一个,是这个人制定了商税章程,也是这个人主持商税的征收,同时也是这个人……

  可是,这个人自己得罪的起吗?

  心情复杂的王道中千恩万谢,告辞而去。

  徐谦冷冷看他的背影,徐谦几乎可以肯定,王道中已经知道怎么做了,无论是杨彪还是王道中,其实都不是他的首要目标,对徐谦来说,真正的目标,只可能是朝廷,身为户部尚书,已经不可能在小打小闹。

  此时,有门子来报,道:“浙江巡抚赵明求见。”

  赵明是徐谦请来的,想来他是早就来了,只是可惜王道中在这里,所以耐心等候,王道中一走,他才方便来说话。

  徐谦颌首点头:“请进来。”

  过一会儿,赵明进来,行过了礼。

  徐谦笑吟吟的站起来,道:“赵老兄,你我许久不见,就不要多礼了,来,坐下说话吧。”

  赵明点头,客气的道:“大人来了浙江,大家就心安了,大人是不知道,现如今整个直浙又焕然了生机,大家终于有了生业,买卖又可以继续做下去,虽然还有人不免在担心,可是大多数人,还是欢欣鼓舞的。”

  “担心,担心什么?”徐谦微笑问。

  赵明道:“担心的自然是商税的事,虽然大人已经到了,可是朝廷也没说商税不收不是。”

  徐谦不由笑了,道:“商税肯定是要收的,朝廷推行新政是为了什么?若是不征商税,朝廷又拿什么养兵?有国就有税,恒古至今,都是这个理。”

  赵明苦笑,道:“下官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嘛,大人想必也知道,大家伙儿的心里,终究不安。”

  徐谦淡淡道:“不安是肯定的,为什么不安,其实并非是税,而是不知税的多寡,也不知道如何征收,本官请你来,为的也就是这件事,朝廷现在有很多难处,而大家跟着新政赚了银子,哪有不缴税的道理,可是缴税,得有一个限度,一方面呢,得维持住朝廷的开支和用度,另一方面,又不能竭泽而渔,这里头有个度,掌握的好,皆大欢喜,掌握不大,则天下大乱。”

  “本官此番前来,不能久待,可是规矩,终究是要立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立下规矩,也是防止将来有人朝令夕改,把事情说清了,大家才知道该怎么去做,是不是?”

  赵明连连点头,道:“不错,下官也是这个意思。”

  徐谦道:“所以就要劳烦你,本官打算十日之后去如意坊,你要联络各大商行,还有一些商贾的代表,让他们一道来,大家坐在一起,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如何?”

  “这……倒是个法子。”赵明知道,徐谦的话,比再多朝廷的政令都有用,只要徐谦肯出面,商税的影响,肯定能降到最低。

  他打起精神,道:“大人说的是,要说清楚,说清楚才好。”

  徐谦又交代道:“至于参加会商的人选,你们巡抚衙门来拟定吧,最好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有,以后呢,也可以把这个立为规矩,比如每个月的月初,官府可以亲自出面,在如意坊里,邀请一些商贾名流,在那儿坐下来谈话,他们有什么困难,官府尽量想办法解决,而官府有什么难处,也可以请他们施以援手,大家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把话说清楚了,才是互惠互利,你看如何?”

  赵明也不晓得这个法子好不好,不过徐谦既然提出,自然顺着徐谦的话道:“不错,这是个好办法,既然下官要推广,要做个表率,总该有个名目才是,只是不知大人,用什么名目?”

  徐谦沉吟道:“既是施政的协商,就叫政协吧,政协洽商,把各行各业的一些代表都邀来,可以请一些大商贾,也要请一些小业者,既然是协商,还可以请一些读书人,官员、士绅、商贾、读书人,大家凑在一起,彼此闲谈,权当是闲聊,就算谈不出什么,至少凑在一起,至少大家能增进一些情感不是,本官呢,给你们开个头,你们往后效仿便是。”

  赵明连连称是,他的一切都来自于徐谦,而徐谦更是他的保护伞,因此赵明自然以徐谦马首是瞻。

  事情既然敲定了,赵明倒也不敢逗留,连忙回到总督衙门,随即将所有幕友和本地的官员都请来,将徐谦的意思大致的说了一遍,随即对众人道:“诸位,徐大人很是看重此事,咱们这可不能把事办砸了,不过眼下受邀的事倒是最麻烦,不如这样,人数呢,暂时定为三百人,读书人得占五十个,商贾占一百人,而士绅嘛,也要邀请五十,其他的,还有各行推选出来的一些人物,占个五六十人就是了,咱们省里和府里的官员来弥补其他不足。各府都要推举出几个人选,而读书人那边,则是让学官来选,与会的官员,老夫来拟定,诸位以为如何?若是没有意见,就这么办了,明日就要拟出名册,得催促他们尽快成行,时间不多,不能误事!”

TOP

0
  第六百五十八章:老子也要有德

  规矩拟定之后,事情倒是变得好办了。

  省里和府里一个个名单拟出来,有商贾,有读书人,有士绅,甚至还有一些技艺精湛的工匠,有几个学堂里教授杂学的教习。

  一般人选都是先让府里选,选了之后,飞马报到巡抚衙门,巡抚衙门再在各府的名单里开始挑人。

  只是时间仓促,准备略有不足,为了赶时间,也只能尽快择定人选。

  紧接着,在杭州城的一个巨大府邸前,差役们寻上门来,旋即将一个红底的请柬送上。

  宅子的主人乃是杭州最大的船行东家,叫王川,近几年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主业是船行,其他买卖也牵涉了不少,这位王东家有个特点,就是大方,出手很是阔绰,比如上一次闹事,他就拿出了七万两银子,给上街的百姓供应伙食,至于许多河道的拓宽,他也没有少出力。

  红色的请柬送到之后,自然立即送到了王川的手里,王川一看,顿时惊得脸色都红烫起来。

  你必须明白,王老爷虽然家财万贯,虽然雇佣的工徒就有六七千人,可谓是富甲一方,在船行这个买卖里,更是数亿数二的人物,在他船界跺跺脚,地皮都要振一振。

  可是商贾就是商贾,不管你如何,你还是商贾,太祖皇帝在的时候,王川他就是个屁,甚至是一个屁都不如的东西,随便一个县里的小主簿,都可以吃他死死的,虽然家财万贯,可是丝绸衣衫,都得躲在家里去穿,出了门,见了谁都得乖乖给个笑脸,说不准谁告你一状,你就完了。

  太祖之后,商贾的待遇虽然好了一些,比如商贾可以堂而皇之的穿着丝绸衣衫上街,代步亦可乘轿,反正也没人管,可是风气虽然宽松,却并不代表你能蹦跶。

  至少在官府眼里,你还是屁都不如,甚至遇到士绅,人家凭着人脉和关系,想怎么收拾就收拾你。

  当然,这里是直浙,直浙推行新政之后,商贾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可是社会大环境如此,却也有它的局限。

  可是现在,这份请柬下头的具名乃是巡抚衙门,还加盖了巡抚衙门的大印,大意是说,久闻你的大名,浙江巡抚衙门将于某月某日于如意坊东安厅举行政协磋商,届时,户部尚书徐大人将会亲自主持,还望王先生能够莅临。

  王川这个激动啊,连手里的请柬都握不住了,巡抚衙门请我去开会,还是户部尚书徐大人亲自主持,和自己磋商事宜,这…这…光宗耀祖啊。

  王川泪流满面,虽然这几年,见多识广,便是知府大人也打过交道,可是交道归交道,人家有事,是不可能和你磋商的,你是什么东西,你就不是个东西,这一点,连王川都知道,自己只是个商贾,只是个低贱的商贾,能和知府衙门打交道,他已经很心满意足,已经觉得足够体面冇,磋商这种事,有自己说话的份吗?

  可是现在,人家居然送来了请柬。

  祖上积德啊…

  “来,来人…”王川大叫,道:“快,快把这份请柬装椿起来,要快,装辕之后,就贴到大厅里,还有,请周东家和赵掌柜几个人来,就说老爷请他们吃茶,对,就是吃茶,就在这个厅里。”

  什么叫暴发户,暴发户就是这种心态,你还真别嫌弃,毕竟没有底蕴,毕竟除了有钱就只剩下了寂寞,所以脸面是最重要的。

  这就好像,贵族是不需要显摆的,因为他的赫赫家世,就注定了他要显赫一时,所以这种人,往往并不装逼,装逼没意思,你这一辈子,都在贵族之中打交道,至于其他人,怕是你连看都不会看他一眼,你读书的时候,是在宗族的学堂里读书,你读完了书,也是在贵族圈子里混,和普通人不会有任何交集,你任何装逼的行为,都没有意义。

  可是暴发户不一样,暴发户此前是个穷逼,你的左邻右舍也都是穷逼,你从前的同窗好友,家世也大多一般,等到你发迹了,怎么样才能显示自己有钱有地位了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出各种怪异的举动,比如人家买车代步,你买车就是长脸,一般的马车他是瞧不上的,要买就买最贵,上头不镶几块金砖,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而将请柬装椿起来,摆在这厅堂里头,也属于装逼的一种行为,一方面,是不断的提醒自己,大爷我已经不再是一般人了,大爷我真正发迹了,另一方面,又是给别人看的,别人不啧啧称叹几下,心里总是觉得空落落的,所谓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其实也是这么个心理,你牛逼了不显摆出来,那么牛逼有什么作用。

  可是贵族就不一样,人家从呱呱坠地起,就已经很牛逼了,人家也不可能和穷逼打交道,早就习惯了那种锦衣玉食,自然而然,没有这个必要。

  可是相较起来,暴发户至少还是努力积攒了自己的财富,不管是何种办法,他至少是富一代,至于那些优雅的贵族,同样是靠吸人血为生,靠的却只是他的血脉,王川这种暴发户,益处却比所谓贵族要大的多。

  接二连三有人接了请柬,紧接着,整个浙江就震动了,受邀之人,自然要四处张扬,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晓得,这宣传的力度自是空前,于是乎,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这请柬送来,一般人自然也没有妄想,可是但凡有机会的,却每日都躲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侯有人送请柬。

  收到了的人自然脸上有光,四处嚷嚷,仿佛一下子,自己的脸就贴了金箔,尾巴都要翘到天上。

  而没收到,就开始琢磨起来,凭什么他们收到,我收不到?

  许多人甚至心中满是不忿,论财富,自己可不比其他人要少,论手头的工坊规模,那也不比别人差,可是怎么就他收到了请柬,自己收不到呢?

  宁波那边,铁器作坊的巨头刘文龙就是这么个不服气的。

  他是什么人,宁波这里,他就有数十个作坊,不只如此,在如意坊,他的股份也是不小,比起王川来,他的财富至少多了一倍,身为钢铁业的巨头,虽然及不上天津制造局那边资本雄厚,可是在这直浙一带,却属于一等一的人物。

  刘文龙眼红啊,不眼红是不成的,以往的时候,没有这个什么政协,倒也罢了,可是现在有了,居然别人有份,自己没份,他一向以直浙一带的巨贾自居,自觉地自己牛叉无比,现如今没有自己的份,感觉自己一下子档次就没了,用他的话就是,丢不起这个人。

  一定是他们有关系,是他们买通官府,不错,一定是。

  想到这个,刘文龙就是火大,宁波知府,他也拜会过,不过人家说了,虽然知府衙门将他的大名也报了上去,只是可惜巡抚衙门没有批,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人家不批,自然就没有他的份。

  想不到走关系走到了巡抚衙门,刘文龙泪流满面,连忙命人去查,无论如何,也要查出人家走的是什么关系,不查出来,他不安心。

  而且据说,这政协往后每月都要开会,每年要换一届,今年虽然没有指望,可是明年他是志在必得,所以,冇一定要查清楚,查清楚之后,才能想尽办法疏通。

  “老爷,老爷…”管家连忙寻了上来。

  一看管家回来,刘文龙立即打起精神,霍然而起,道:“怎么,查到了吗,他们找了什么关系,又是如何疏通,快说,快说。”

  管家道:“因为事先没有知会,所以呢,此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个事,就算疏通,人家也没有疏通的时间,小人仔细查访了一下,确实没有人走关系。”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凭什么刘家有份,凭什么朱家有份,凭什么连姓邓的一个开客栈的也有份,怎么到了老爷这里,就没有份了,你不会敷衍了事吧?”

  管事苦笑,道:“不过小人倒是真打听出来了点什么,据说这一次,能入选的,都是平时的有德商贾,巡抚衙门,是以这个标准评定的,就说那开客栈的邓贤,今年年初的时候不是资助伤残的工徒吗,他大手一挥,拿出了四千两银子,还有后来学堂要筹募一些助学的款项,他也零零散散拿了一千多两银子出来。还有朱家,那就不必说,平时施粥、散钱,都有他家的份,这是出了名的……”

  原来如此,财大气粗的刘文龙感觉自己坑了,然后很是豪气的道:“以后留意一点,下次再有助学或是施粥之类的事,跟老爷打招呼,老爷今年什么都不做,就他娘的做这个了,五万银子够不够,不够就十万,银子老爷有的是,要的就是这个面子,知道了吗?算了,这事还是专门让人负责为好,你事忙,到时候若是疏忽,反而不好,就让着赵账房负责吧,老爷我今年,也要做有德商贾。”…………………………………………………………………………

TOP

0
  第六百五十九章:破天荒

  转眼过了十天,得到了请柬的人已经纷纷聚集到了杭州!

  时间仓促,有的人接到了请柬之后,连夜乘船而来,一丝一毫都不敢耽误。

  好在浙江这里交通便利了不少,否则绝不可能在如此短促的时候集结一起。

  而如意坊的东安厅,也开始修缮,王川虽然是杭州人,不过早在昨天夜里,就已经下榻在了如意坊附近的客栈,怕的就是耽误了时间,不能及时赶到。

  一大清早,王川便到了如意坊,如意坊今日依旧是宾客如云,许多人都听说了政协的事,都是想要凑个趣,如意坊的买卖,比之从前又提高了不少。只是到了东安厅附近,这里开始出现了护卫,并且严禁人随意出入,王川拿了请柬出来,对方才放他入内。

  这种感觉,让王川很是享受,自从得了请柬之后,王川顿时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起来,从前同样是做买卖,可是做买卖和做买卖是不同的,商贾议政,这也算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进来的人有不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谈。

  也有相互认得的,彼此打着招呼。

  前头的东安厅,占地极大,规模不小,不过如今重新修葺,上头已经换了匾额,叫政协听政。

  听政四个字主要是为了不犯忌讳,若是说议政,难免让人有猜想,所以索性改为听政。

  王川随着人流进入厅里,里头已经彻底的改换了原貌。

  整个厅里全部进行了修葺,比如说门窗,能封死的都尽量封死,出了进去的正门,整个偌大的厅堂,简直就成了一个密封的火柴盒。

  里头的桌椅设计的也很巧妙,设计而成的是一个回字形,以一个圆台为中心·而所有的桌椅,全部是一圈圈的围绕着圆台摆放。

  正中的位置,显然就是讲台,而三百个座椅·则有五个圈,后排的位置越来越高,形成了类似于一个罗马斗兽场的格局。

  当初设计的时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三百多个人参与会议,若是如上朝一般,皇帝坐在上头·而其他人左右分列,就算你嗓子再好,你的声音也未必能让所有人听见·这本就是议政,就是大家有空来说说话,这就必须保证每一个人的讲话,都能清晰入耳,这种封闭的设计,还有回形的桌椅排放,能尽量做到每一个人最大程度的听讲。

  毕竟这个时代没有麦克风,所以只能尽量如此。

  每个桌椅上,都有名字·大家必须找自己的名字落座,三百多个位置找起来,自然有些麻烦·不过,每一批桌椅,都会划定区域·比如商贾会在哪个区,读书人会在哪个区,在这个范围内,大家各自找自己的桌椅。

  王川找到了桌椅,在东边的第三排位置,不好也不坏,他兴冲冲的坐上桌椅·这里的位置比较高,能够看到任何死角。

  再加上封闭的屋子里·一盏盏的马灯悬在墙壁,使得里头格外的明亮。

  各自的桌子上,都有一份册子,写着今日开会的内容,上午议的是商税,正午吃饭休息,下午议的还是商税相关。

  上午议商税,主要是由主持会议的人来讲,也就是说,大家都没有发言的机会,乖乖听着就是,可是下午虽然同样议的是商税,却可以让大家各抒己见,有意见的,但可以提出来,觉得哪一点不满,都可以畅所欲言。

  大家纷纷坐好,小半时辰之后,所有的位置意见没有了虚席,连巡抚老爷带着一批官员进来的时候,在众人纷纷打招呼的情况下,也只是潮众人点点头,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这种东西,给人第一个感觉就是稀罕,因为是破天荒的事,大家都显得有些紧张,会场上鸦雀无声。

  终于,徐谦的人影出现。

  大家纷纷站起来,要向徐谦行礼。

  徐谦含笑,压压手,道:“这里不是官府,不必多礼。”

  旋即,他直接走上了正中的台子上,手里拿着一份文档,开始道:“时间有限,本官也就不说闲话了,今日议的是商税,何谓商税?自古以来,收税养国,国以养兵,养兵则是护民。本官遍览史册,未尝听说过不征税的朝廷,也没有听说过,不缴税的商贾。”

  “只是到了大明朝,朝廷确实是不向商贾缴税了,可是诸位想来却是知道,虽然不缴,缴的其实更多,朝廷虽然不缴,可是各地官府,各个关卡的盘剥和各种名目的苛政杂税却是从没有少过,可是这样的做有什么益处?朝廷征不到钱粮,而诸位的银子,却全鄱肥了地方的官员,从中中饱私囊者,可谓是不计其数。”

  “既然如此,与其如此,不如朝廷统一征取税赋,从而让朝廷的了钱粮,用来赈济、养兵之用,何苦要肥了别人?因此,本官以为,商税非征不可,也必须要征,只是如何个征法,本官就索性说一些浅见吧。”

  “征税,并非是要逼迫大家破产,所以这税制,必须在所有人的接受范围之内,可是又不能太低,导致朝廷无钱可用,无粮可调。此外,要征取税负,只怕并不容易,若是向各工坊征税,就会有两个问题,其一,瞒报,想来诸位也不是省油的灯,那些兴办工坊的商贾若是让你们自己包每年的盈余,朝廷再在这上头征税,想来诸位,所报多有不实。”

  说到这里,大家都不禁尴尬的笑起来,连王川也跟着笑,大家都是做买卖的人,谁也不是傻子,自己的作坊若是每年的利润有一万两银子,肯定是会报一千,这是他们的属性决定的,他们是商贾,商贾就是来赚钱的,生产是赚钱,瞒报税赋,自然也是赚钱。这个钱,为什么不赚。

  谦继续道:“毕竟是难以统计嘛,瞒报的问题很严重,第二个问题也很严重,那就是利润很难估算,而官府假若好大喜功,你们利润一万,可是官府向朝廷报的却是十万,届时向诸位征取十万的税收,诸位只怕也难以维持了。”

  这倒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而且,许多人担心的也就是这个,因为利润难以统计,自己瞒报倒是好说,可是官府非要说你的利润高呢,毕竟收税的权利在人家手里,倘若是人家非要报高,胳膊扭不过大腿,你能如何?

  王川不由点头,觉得徐大人说的很有道理。

  徐谦道:“所以,朝廷征税,不妨就用新政的钱粮局模式,收取棉桑,收取铁矿、煤矿,收取木料,还有收取路费的形式,比如时候棉桑,棉桑的税赋就很好统计,产出的相差也不会大,你有多少亩地种了棉桑,朝廷就征多少银子。矿产也是如此,铁矿、煤矿、木材、粘土、茶叶等原料若是想在市面上兜售,就必须获得许可,许可就要征税,如此一来,朝廷只要固定的监督少数的人,就可以收到税赋。而诸位的作坊,但凡是要生产,就少不了要购买原料,原料的税涨了,生产原料的士绅商贾就不免要提高价钱兜售,诸位以高价收购原料的形式将其投入生产,其实本意上,也是征取了一重税负,最后,这些税赋,还是由大家一起来承担。”

  这种征税的模式,其实新政推行的时候就有,只是还不够规范和普遍,大家也能够接受。

  比如说种棉的士绅,他们原本种棉一百斤,价格是一百两,而官府征收他们一百两银子的税赋,那么,收购棉花的商贾,肯定要提高价钱收购,卖棉花的是士绅,一百八十两卖给收棉的商户,商户一百八十两收到了棉花之后,就要进行加工,比如制作成棉布,原本他们若是一百两银的棉花制作棉布,可以卖出一百五十两银子,可是因为收购的价格高了,所以就不得不以两百一十两银子将棉布兜售出去,而收购棉布的成衣作坊,两百一十两银子收购之后,又必须承担收购棉布价格高涨之后的费用,至少又要少二三十两银子的利润,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将这个税赋的负担,转移到染坊,珠花工坊上头。

  最后,这一百两银子最后是种棉的承担了二三十两,织布的承担二三十两,成衣和染坊以及珠花的商户又承担二三十两银子。

  当然,实际上一百两银子的棉花不可能征取一百两的赋税,至多,也就是三四十两银子而已,一层层的分担了赋税之后,实际上一百两银子的产出,最后到了成衣的环节可能已经达到了三百两银子的最终价格,大家承担的赋税,也就是三四十两而已,这个税率,大家都能够接受,而且收起来也容易,童叟无欺,不必担心商贾们消化不了这笔税赋。

TOP

0
  第六百六十章:鼓掌

  这个时代收税,其实很是随意,根本没有规范可言,只是将税收和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然后呢,大家各自凭自己的本事,若是今年收的少,那就再摊派掉杂税下去,可要是收的多,依旧还要摊派,报上去一部分,自己私自截留一部分。

  可以说,收税不但不专业,而且完全是胡搞,全凭地方官的心意,另一方面,大户人家地方官不敢碰,这些世家大族在本地根深蒂固,动了一个,就有几十数百个人跳出来制造舆论或者和上头的亲朋好友打招呼,就算不能弄死你,至少也能搞臭你。

  既然大户的税不征,最后可怜的自然就是小户了,于是,土地兼并就开始了,小户人家这么点田地,还要受官府如此盘剥,最后不得不将这仅有的土地卖出去,最后沦为流民或者佃户。

  可以说,大明这种混乱的税收制度,是当下大明许多问题的关键,而大户们坐拥许多土地,却不必缴税,家大业大,每年不知兼并多少土地,此后他们的土地越来越多,贫民也越来越多。

  商贾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平时朝廷虽然说不征商税,可是朝廷不征,地方上却是要征的,所谓雁过拔毛,就算是客商带了货物途径此地,若是被人盯上,多半也得刮出一层皮出来。

  表面上好像商贾是大明税制下的得益者,可是事实却是,因为这混乱的税制,还有混乱的苛捐杂税体系。使他们朝不保夕,一不小心。就可能破产。

  直浙新政之后,从商的难度确实是减少了许多。而现在,朝廷统一税制,正如徐谦所说的这般,使用一条鞭的商税之法,其实对大家,未必没有好处。

  再者徐谦的税制虽然还未实施,可是此前,地方官府就已经开始施行了,比如说棉税和桑税。在直浙已经流行,只不过朝廷将这这笔银子倒腾到了右手而已,至于矿税、木税等等,影响虽然也不小,却还没有到完全让大家破产的境地。

  徐谦一番话出来,不少士绅松了一口气,他们许多人都是种植棉桑的大户,以前就要缴纳重税,而现在。朝廷虽然又提高了一些棉桑的税负,可是至少,还没有到不能容忍的境地,以前怎么办。现在还是怎么办,再加上,他们还可以提高一些价格。将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上游的工坊,这就等于。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徐谦又道:“税制大致是定了出来,可是诸位要知道。税制是税制,条文是条文,律法是律法,若是难以实施,或者是有人阳奉阴违,最后可能税制虽然订立,可是无人执行,任何变法革新,若是不能贯彻实施,亦是无计可施。所以,本官会奏请天子,请天子同意,在户部之下,重设税局,建立完整的税制征收体系,税局和地方官府完全剥离,所有税丁,都要经过专门训练,必须要懂算数,能书能写,具有一定的知识……”

  徐谦滔滔不绝的发言,他反正是脸皮厚的人,众目睽睽之下,并不觉得有什么关系,整整一个上午,他将自己的所有计划和盘托出,不只是税率的制定,还有商税的征收。

  所有人都听的很是认真,一丝不落,生怕遗漏了什么,甚至有人提起桌上的纸笔,将徐谦说话的重点统统记下来。这些,毕竟和他们息息相关。

  一个上午过去,徐谦的喉咙已经冒烟,不过终于将该说的大致都没有遗漏的说了出来,最后,他左右四顾,忍不住道:“怎么没有人鼓掌?”

  而后,如潮的掌声啪啪的响起来,久久不散。

  徐谦不由苦笑,话说,自己代入的太深,竟是忘了,这个时代是没有鼓掌赞同的,经过今天之后,会不会鼓掌也成为潮流?

  徐谦下台,上午的会议结束,众人纷纷到了如意坊的茶厅去用午饭,饭菜不多,却是管饱,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把心思放在吃饭上头,心里却在努力琢磨徐大人讲话的内容,若是真按这个税制来执行,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行情是会涨还是会跌,这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新的税制,若是当真能够一丝不苟的执行,就将商税对当下买卖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至少不会像朝廷旨意出来的时候那般,一下子闹的鸡飞狗跳,无数人寻死觅活。

  下午,会议继续召开,而徐谦则是抱手坐在位上,一声不吭,也不发言,倒是赵明上台,请大家有疑问的上台说话。

  第一个上来的,就是王川,王川做的是造船生意,他忍不住发问,道:“若是这个税制,倒是不错,可问题就在于,从前大家的税是交给地方官府,地方官府进行修桥铺路,同时供养巡捕厅,而如今地方官府的税收转移到了朝廷,修桥铺路怎么办,巡捕厅谁来养活,还有各处学堂的补贴,又谁来支付。”

  他一开始,说的语无伦次,毕竟是第一次上台询问,很是紧张,不过后来渐渐胆子大了起来,声音也高昂了几分,最后道:“就说河道的拓展事宜,现在直浙这边,水网是大致有了,可是这两年,地方官府打算继续拓展支流,现如今地方官府已经没了银子,谁来付这笔银子。小人做的乃是船行的买卖,河道越多,商贸的需求越多,小人的买卖就越好,假若朝廷不继续拓展支流,修筑道路,往后货物的流动越大,现有的水路,如何承担的起?”

  王川说完,所有商贾都陷入了深思,王川的话很有道理,大家担心的是,朝廷把这些银子都拿了去,谁来付这个钱,莫非往后,又要咱们来承担吗?这不就等于,朝廷和官府又收了两道税。

  这时候,徐谦率先鼓掌。

  他一鼓掌,先是让所有人愕然了一下,不过徐大人鼓励的态度,倒是让所有人反应过来,于是大家一起跟着鼓掌。

  掌声渐渐消停之后,徐谦起身道:“这件事,往后就是户部的责任,户部的钱粮会进行折算,比如巡捕厅,从此,就让户部来养,每年的用度多少,都由户部如数拨付。”

  徐谦说完,掌声又起。

  户部既然肯承担,那么就好说话了,这是再好不过的事,其实就是等于,官府的税转移给了户部,责任也全部转移给了户部,对直浙来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官府和衙门之间权利和责任的转换而已。

  王川很是激动,觉得自己长了脸,不过还是悻悻然的下台。

  第二个登台的,却是杭州学堂的教习吴用,吴用是学官们拍板请来的,他教授的主要是杂学,虽然不入流,巡抚衙门也给了三四个名额。

  他登上台,倒是不紧张,或许和他职业的关系,因此放开喉咙,道:“大人方才说要招募税丁,那么敢问,要征募多少税丁?”

  徐谦起身,道:“全天下这么多府县,此外还得有人常驻在双屿港,因此,本官在户部曾大致估算了一下,人数怕要在两万人上下。”

  吴用点点头,道:“学生问完了,谢大人。”说罢便要下台。

  众人一阵七嘴八舌,这会议进入高潮徐谦低调的态度,也让不少人胆大起来,有人道:“这是什么意思,怎么问一问就下台?”“问需要税丁多少做什么……”“浪费时间。”“咱们这么多人抢着登台,你到时好,抢上去了,却问这无关痛痒的问题,这是故意拿徐大人开涮吗?”。

  吴用这下子不敢下台了,道:“诸位,诸位,听我一言,学生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咱们杭州学堂早就开办了算数科,若是户部所需的税丁多,这对学堂的算数科是好事,大家又多了一条出入,大人现在需要两万多人,再加上各个工坊。商铺所需要的账房数目,可以想见,用不了多久,学堂下的算数科肯定要紧俏,既然紧俏,自然此时要扩大规模,多招募一些教习,做好准备是不是?”

  一句话,言论立即平息了,大家有跟着鼓掌,卧槽,这个教习哪里像是老师,简直他娘的也是买卖人啊,一叶知秋,只从徐大人的只言片语里就看出了商机。

  在掌声之中,吴用向大家一一点头,这才下了台。

  紧接着,越来越多人上台,很多问题已经完全脱离了商税的问题,这个问:“徐大人,现在婚丧嫁娶越来越大,有人甚至直接拥堵了车道,城里的道路本来就狭窄,被人一堵,许多上工的人怎么办?”那个道:“刘家坊那儿很是脏乱,散发着怪味,这事儿,不知官府管不管?”“大人什么时候回京,回京的时候招呼一声,小人们去送行……”

TOP

0
  第六百六十一章:最最关键的问题

  眼看这会议要演变成诉苦大会的意思,徐谦看了赵明等官眼,赵明等人脸色俱都拉下来。

  大家说的事,大多数都和直浙各个城市的一些政务息息相关,比如说脏乱的问题,比如说拥堵的问题,本来大家也不在意,官府呢,更是无人去理会,从古至今,这种事也不归商贾管哪,关我屁事。

  只是今天,大家畅所欲言,聊开来了,而随着城市的人口增多,城市的市民在满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次的生活了。

  以往,大家吃不饱,衣不蔽体,谁有兴致管这个,所谓饱暖知淫欲,也可以换句话来说,饱暖知卫生,因此,对城市的卫生问题,对城市的道路的问题,都有了新的要求。

  这是历史发展的进程。

  可是对直浙这些官员代表来说,却不啻是赤裸裸的打脸,好在他们经过新政之后,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况且徐大人都没有摆谱,你敢摆谱,脑袋犯抽了不是?

  赵明站起来,道:“关于诸位的建言,本官会和各地知府衙门洽商,比如说脏乱的问题,一方面是摊贩放肆,另一方面,也需官府委派人清扫,要解决,一方面,要打击一些无良商贩,另一方面,往后直浙的钱粮局再不负责修路搭桥,但是裁撤就没有必要,可以转换一下,让他们负责一下城里的街道清扫,可以让他们负责一下道路和码头的养护,总之,这件事本官一定会关注。”他说完了,小心翼翼的看了徐谦一眼。

  徐谦差点吐血,又是小贩,小贩招谁惹谁了,香港片里到处都是警察追小贩,某天朝也是到处驱逐小贩到了大明朝,还是如此,小贩伤不起,每一个苦逼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小贩。

  不过对此徐谦暂时没有干涉,只是满脑子觉得历史总是不谋而合,感叹老天爷他老人家实在有些开玩笑。

  大家热烈鼓掌,为赵明的态度叫好。

  如此一来,倒是让赵明和在座的官员生出奇异的感觉。

  其实你是多大的官,首先你是一个人,就如一个小学生被戴上了红花,他会感觉骄傲和自豪,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小学生他会贪婪,会抢掠别人的东西,会和人争吵,会愤怒,会露出笑容,同样,每一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夸奖。

  况且在这里,得到那种最直观的夸奖,这种感觉绝对不同寻常。

  这就是所谓的爽感,人有各种爽感,而这就是其中一种感觉似乎还不错,有点飘飘然。

  一场会议,终于在天黑之后结束晚饭是不提供的,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而在如意坊的其他各处厅堂,许多人还在焦灼等待,他们虽然不能与会,却都在焦急的等待消息,当散会之后一些意犹未尽的与会之人,自然不甘寂寞窜到了各个厅里,满脸红光,开始讲解徐大人的商税之策。

  “诸位,诸位······”王川在四海厅里,被上百个商贾注视着,却一点都不怯场,反而是满面红光,压了压手,示意所有人都安静,旋即道:“徐大人的税制是这样的,所有相关的作坊,俱都免税!”

  人群一阵欢呼。

  王川老脸一拉,道:“鼓掌,现在时兴鼓掌。”

  于是掌声如潮,许多人拍的手都红了。

  王川又开始详解税制,这个税制,还是可以让人接受,所以在场之人,虽然一些矿主们有一些腹诽,不过想到自己的矿要征税,别人的也要征税,到时候,还是可以抬高一些价钱转嫁出去,只不过利润比从前少一些而已,倒还不至于让大家都没饭吃,因此大多数人还是松了口气。

  其实若是徐大人直接抛出这个税制出来,肯定大家都要喊痛,毕竟是让大家掏出白花花的银子,是人都不能接受。

  可是因为有内阁拟定的税制在先,那种纯属坑人,逼人去死的税制颁布之后,大家反而觉得徐大人的税制实在是业界良心。因此,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徐大人顶住内阁压力,和朝廷据理力争,为大家争取来了如此大的利益,人家都到了这个份上,你还能说什么?感激都来不及,你还能叫骂吗?你一叫骂,这就不厚道了,只怕到时候,所有人都要骂的你抬不起头来。

  因此,纵然是有人感觉自己被割了肉,觉得现在还肉痛,可是依旧还是大力拥护,王川说一句,大家就跟着鼓掌,提到徐大人三个字时,大家就高潮,掌声更烈。

  原本内阁是希望拿姓徐的趟雷,告诉天下人商税是姓徐的倡议的,一手拿徐谦去做挡箭牌,一手大把把的往国库里搂银子。谁晓得这个时候,却被徐谦当成了排雷的工兵,这即是凡事就怕比,这一比,良心和王八蛋就都出来了。

  好在,徐某人成了良心的典范,而内阁的衮衮诸公嘛,或许在其他地方,或许在从前,大家都觉得几位阁老人品不错,乃国之柱石,可是现在,虽然还没有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可是和徐良心比起来,简直他娘的就是奸商中的奸商

  王川说完了税制,旋即又说了一些花边新闻,无非是下午开会,大家纷纷畅所欲言,而官老爷们悉心听取了意见,并且愿意对一些意见进行关注。

  又是欢声雷同。

  这仿佛成了了不起的胜利。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商贾也有了说话的权利,而且官府还肯悉心接受。

  这进入政协,似乎一下子成了所有商贾的梦想,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面子问题了,想想看,当你在所有人羡慕的目光之中这坐进了政协听政厅,与官老爷,与士人们洽商着政务,指点江山,这是何等是痛快

  王川自然也获得了他的高潮,因为所有人看向他的目光,都带着称羡和嫉妒,大家原来都是一样的商贾,没有高下之分,可是现在,王川一下子感觉自己的档次上来了,老子也是问过徐大人政务的人,是跟官老爷们提过意见的人,也是嘘过几个大儒的人物,这地位,怕是不比士绅们差了吧,档次,这就是档次。

  从总兵衙门里回来,赵明回到了自己的巡抚衙门,一天的会议,让他显得有几分疲惫,不过疲惫归疲惫,可是他还是强打起了精神,今日的会议,给了他很多思路和启发,也让他享受了不少快感,原来做官老爷,可不是自己把自己关在衙门里作威作福才感觉痛快,真正的痛快是在一个场合,这个场合的人几乎代表了各界的旗手人物,在这里,得到他们的称赞和惊叹,这才是真正的痛快。

  这就好像做皇帝的,把自己关在宫里,平时的感觉就是无聊。可是一旦来个大朝议,别看坐在銮椅上好生无聊,可是听着无数官员的称颂,那种舒服和惬意,那才是真正的爽。只是可惜,大明朝的皇帝上朝,大多都是各种这拐弯抹角的拍黑砖和阴阳怪气的指桑骂槐,有人拍个马屁,都会被他的同类们视之为溜须拍马和身无直骨,这皇帝老子能坚持去上朝,那叫业界良心,三十年不郊不庙不朝那才是正常。

  赵明直接到了后衙的花厅,然后立即召集了幕友们来说话。

  “诸位,眼下这浙江各府,有几个重要的问题,今日本官来和诸位商议一下,大家集思广益,拿出个办法出来,看看如何解决。”

  赵明顿了顿,看了七八个幕友一眼,他故意将重要二字咬的很重,意思就是告诉大家,本官很重视,大家得打起精神。

  这些幕友就是靠看人脸色吃饭的,自然晓得大人是什么意思,于是一个正襟危坐,纷纷道:“请大人示下。”

  赵明倒也不含糊,将今日听政厅里的一些问题尽皆枚举出来,随即痛心疾首的道:“咱们浙江如今乃是首善之地,两京十三省,浙江如今乃是翘楚,什么是翘楚,翘楚就该是典范,可是呢,本官发现许多街坊脏乱不说,还有人拥堵街道,这些问题不解决,别人会怎么看,这算什么首善之地。因此,本官以为,当下最是重要的,是先要让百姓安份起来,不能再让他们随意丢弃垃圾,浙江各城的垃圾,也要集中处理,不能随意堆放,此外……还有……”

  幕友们个个目瞪口呆,原来大人说的如此重要大风问题,竟然是······

  只是巡抚大人既然说重要,那么肯定是重要的,谁敢说个不重要,明天就没饭碗吃了,于是大家纷纷点头,似乎都是有了垃圾,大明朝社稷就要完蛋,似乎街道脏乱了一些,天就要塌下来一般。

TOP

0
  第六百六十二章:坑爹

  直浙的人心终于彻底的安定下来,其实安抚人心,未必太多举措,只需要有一个合适人,说出一番合适的话而已。

  而且政协的出现,让街头巷尾又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大家自然而然,将心思都放在了里头。

  此后似乎也有炒作话题的心思,官府也配合起来,先是公布了一些听证厅开会的细则,此后,又宣布到时设旁听席,准许报馆编撰旁听。

  这么做,自然是扩大政协会议的影响,否则大家密室协商,总不能商议出什么结果,都靠这些政协的与会者凭嘴皮子去宣传吧。

  可是如此一来,却恰好又凸显出了政协的独特地位,若是受邀,不但能和官员和读书人以及士绅议政,自己在那里的发言甚至可能随时登上各大报纸。

  要知道报纸乃是大儒们的地盘,商贾想要上去,除非你品行败坏,被各大报拿去做反面典型,这时代的读书人对商贾有天然排斥,即便是最宽容的王学门人,也尽量不和商贾瓜葛。

  可是现在不同了,不但你可以堂而皇之的登报,而且别人甚至还要记录你的讲话。

  用某些人的话来说,这已经不再是祖宗积德的问题了,这简直就是祖坟冒青烟啊。

  不过明报这边,已经率先刊文,讲了新税制,也谈及了政协的一些花边新闻,其中也有讨论,比如有人撰文,说是朝廷这个商税固然本意是好的,可是税赋说是由各环节的士绅和商贾承担,可是原料的价格贵了,商贾们未必肯全部承担,最后可能拉动价格上涨,让寻常购买商货的百姓来负担,这几年物价本就涨动不少,一件衣裳·种棉的士绅赚一笔,织布的又赚一笔,此后染坊和成衣工坊又赚一笔,到了市面上·铺子里又要赚上一笔,如此一来,岂不是最后商税收的不是商贾,而是寻常百姓。

  有人如此的说辞,又有人跳出来反对,说是固然可能会涨动一些价格,可是工坊这么多·单单成衣,如今就有数百家,品类繁多·一家涨价,其他若是不涨,那涨价的一家货物就要积压,毕竟这点税还没有到完全让工坊没有利润的地步,比如到了成衣环节,虽然每件衣衫的利润薄了,可是利润依旧还在,而且还是不小,各家工坊打的算盘不一样·许多人肯定要观望,等着别家涨价,可是又有谁愿意做出头鸟·固然是未来的预期成衣的价格是要涨,可是就算涨,也绝不会因为商税。

  行

  这种争论·竟然一下子流行起来,其实王学的发展和新政息息相关,王守仁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理论最后被一群打着王学招牌的人更改的面目全非,就如儒家一样,儒家壮大时,恰逢是武帝需要中央集权·于是,儒家的观点自然而然·根据当时社会的观念而变动,当时的社会,是朝廷必须集中所有力量,对匈奴开战,因此,儒家的新理论应运而生,最后皇帝们大得好,自然而然大力推崇。

  王学也是如此,王学的大本营在商贾云集和手工业到了极致的江南,又恰逢市民阶层的崛起,生活的改变,社会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王学紧跟时代脉络,这就好像,理学的理论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工业革命的英国,因为它没有催生的土壤,当时的英国需要大量的劳力,无论是童工和女工,都有极大的需求,这个时候哪个不长眼的东西鼓吹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未婚娶之前不得出阁的理论,怕早就被英国的贵族和商贾们一巴掌拍飞了。

  而王学的理论也是如此,至少在王学的理论里,对女工做工的事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就是土壤的因素,只不过理学毕竟昌盛了这么多年,社会依旧保守,所以王学虽然宽容,却没有鼓励,也有人提出女人可以上工,但是必须局限于丝坊,丝坊之中应尽量避免男子出现。

  这就是王学的土壤,王学和新政相辅相成,为了适应新政的需求,王学在改变,而新政为了适应王学,其实也在对王学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王学之中,关注工坊和商贸的王学门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一些人因为理论深厚,成为大儒,成为所有报纸争先求稿的对象。

  这种争论,有点像后世的所谓经济学家的争论,只不过,他们的眼光还有很多局限,更加微观。

  争议一开始,各持观点的双方便捋了袖子,恨不得要大打出手,当然,各大报纸对他们采取的是喜闻乐见的态度,就巴不得你们打起来,打起来,打起来大家才关注,关注了报纸才好卖。!

  双方为了抨击对方的观点,不断的引经据典,只是古时实在没有多少经典可循,于是就开始四处出没,寻找各自所谓的证据,比如实地考察,或者蹲在成衣铺子外头死盯着价格,闻到了一丝鱼腥,立即就激动了,**了,然后立即回去写文章,单方面的宣布自己又获得了一场新的胜利,把稿子一投,接下来等着对方又寻到所谓的‘证据,来打自己的脸。

  徐谦在杭州的日子,也经常会看报,他有些哭笑不得,以往的时候,直浙的舆论都牢牢掌握在他的手里,他要圆就圆,要扁就扁·可是如今呢,似乎有点脱离掌控了,原本他造出势来,本想让他大家关注一些政协,谁晓得这报纸里头尽都是各种嗷嗷叫着打脸撒滚的文章,一个个所谓的学者大儒争论着未来影响的话题,有的耸人听闻,把人吓得半死,有的夹枪带棒,伶牙俐齿。

  夸大事实、耸人听闻的文章,你若是看了,就仿佛明日就是新政的末日,后天大家就都要完蛋,这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滴水不漏。

  这种手法徐谦见得多了,这类人属于大儒届的张天师,就靠这个吸引眼球,你若是不分析出点爆炸性的东西出来,怎么能上头版头条?怎么能占据半张报纸?

  而那些伶牙俐齿反驳的,则是利用大家的害怕心理,你看‘张天师,们把未来的事说的如此可怕,明日不崩溃后日就要崩的,这个时候,大家就急需要吃点心灵鸡汤,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于是,另一类文章自然也就紧俏起来。

  其实这两类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无非都是迎合大家的心理,博得眼球而已。

  一群五谷不分的家伙琢磨这个,有意思吗?

  徐谦摇头,不过倒也无所谓,反正现在人心是定了,至于这种这每天狗咬狗的文章,其实恰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天不会塌下来,某种意义来说,徐谦对此很乐见其成,因为世上本来就有很多这蛋疼的人,你不吸引他去琢磨这个,明日他就得去琢磨那个,若是有人努力琢磨出了X产阶级铁拳出来,身为大财阀代言人的徐部堂岂不是情何以堪,徐部堂还想在腐化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呢。

  “是时候了,也该要回京了,时候确实不早了啊。”徐谦叹了口气,直浙这里的事他不能管,也没时间管,而朝廷里的事却是刻不容缓,现在回京,一方面是要把帐算清楚,另一方面,是要立即主持商税征收。

  于是乎,直浙的一些官员被徐谦召到了总兵衙门里。

  赵明等人尽皆来了。

  大家落座,徐谦笑呵呵的问了巡抚衙门近来忙的事。

  赵明立即道:“大人,下官一方面,是做好新税制的筹备工作,大人在户部,肯定是要主持新税制的,虽然和下官无关,不过钱粮局一些权力的交接,却也要做些准备,省的到时候乱了阵脚。除此之外,下官打算办一个神宫局,想办法筹点银子出来,招募一些人,专门负责一下街道的清理,大人以为如何?”

  新政之后,衙门的事已经越来越繁重,单靠衙门里的那些差役,是不可能承担这些事务的,徐谦已经有筹建各种司局的先例,赵明是萧规曹随,几乎采取的是徐谦一样的办法。

  所谓神宫局,多半是效仿宫里的神宫监,神宫监就是专门打扫卫生的,不过名字肯定不能叫神宫局,否则传出去犯忌讳,不过赵明为了表述清楚,所以才借用了这个词。

  徐谦颌首点头,道:“这是个很好的思路,银钱的事,你不必担心,到时户部拨给吧。神宫局不能叫,就叫卫生局即可。”

  赵明连忙点头,道:“至于职责,一方面是招募人手清扫一下街面,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些权责,比如对那些随意丢弃垃圾的,又或者是那些没规矩的商贩,进行整理,下官又个想法,叫以卫生局养卫生局,可以向人罚款,而这些罚款……”

  我的天······

  徐谦差点要抚额直唤坑爹了……

TOP

0
  第六百六十三章:居心

  京师近来阴雨密布,其实就算天气并不阴沉,可是所有都能感觉到整个庙堂上的怪异。

  玩脱了。

  自宁王谋反以来,大明朝的阁臣极少会玩脱,毕竟这些人是真正的国之栋梁,他们宦海数十年,一步一个脚印才步入了王朝的中枢,他们熟悉这个王朝的任何规则,深谙里头运作的规则,能洞悉一切。

  无论他们是好是坏,是忠是奸,但是有一点绝不容质疑,那就是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是这个帝国的柱石。

  他们主宰着这个王朝,借助着惯性的力量推动着王朝的运作,他们权柄滔天,同时也能翻云覆雨。

  无论是被人戏称为泥塑内阁的刘吉刘棉花,又或者是显赫一时的三杨,他们有的碌碌无为,有的却推动了王朝的一次次中兴,但是碌碌无为者未必能力低下,而中兴之臣的手段更是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可是现在,他们玩脱了,而且玩得有点大。

  无论是任何时候,内阁都没有玩脱过,尤其是这么大的政事,更是决计不可能,因为他们深谙游戏的规则,头脑清晰,目光老练,怎么可能会出错。就算出错,那也是不值一提的小诟病。

  可是现在,内阁彻底的玩脱了,而且脱得太惨,以至于要让户部尚书徐谦去给他们擦屁股。

  徐部堂给你们擦屁股,有这么好擦的吗?

  内阁现在最大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国库的开支,也不再是北边的战事,更不是内阁和皇权的角力。现在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危机,是他们突然看不懂了。

  这个世界的规则居然变了,翻天覆地的在改变,他们从前的经验到了现在居然成了累赘,他们从前的熟悉的规则如今也成了负担,他们发觉自己只要碰到了直浙的事就两眼一抹黑·他们既不知道什么叫新政,也不知道新政官员的利益诉求,更不知道那些王学门人怎么思考,至于那些商贾·他们也不屑知道。甚至于那些平头百姓,他们居然也是一无所知。

  什么都不知道,这才是最可怕的,你甚至不知道你的敌人是谁,不知道你的对手是谁,庞大的帝国之内,居然有宰辅们目光不能及的地方·而这地方并非边陲,并非化外,而是大明朝最繁荣的中心·是大明朝依赖的根本区域。

  现在的内阁阁员们倒像是晚清时的那位裱糊匠,他们是人杰,天资聪颖,深谙王朝运作的规则,他们能顺势做出各种各样的事,裱糊匠若是放在大明朝,足以和三杨媲美,只是可惜生不逢时,他遭遇的·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突然发现,世道规则统统都变了·原有的所谓的理论,所谓治世之道,所谓的外交和国策·统统都被历史丢进了垃圾堆,于是他茫然,他不知所措,甚至于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乎,只能忧心忡忡,只能感叹·只能唏嘘。

  自然,眼下的新政还没有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地步·可是却也不容小觑,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整个朝廷最关注的焦点。

  内阁最近一点反应都没有,没有反应,有可能就是反应太过剧烈,以至于不得不遮掩,索性就做出一副风淡云轻的气派出来。

  可是朝中的大臣们,思想却是混乱起来。

  商税的事给了他们太大的震撼,给他们上了极为震撼的一课,有的人开始疑虑,开始不知所措,暗骂不知所措是理所当然,从前的时候,无论遇到了什么事,大家第一个反应,就会想到内阁,但凡有什么难题,自己不能理解,不能处置,不能决断,就交给内阁处置,在他们眼里,内阁就是中枢,是他们最后的屏障,可是现在,连内阁都不能理解,连内阁都能犯下如此幼稚和可怕的错误,那么,人心自然而然,也就开始慌了。

  新政就如一个美艳的女子,这群糟老头子,又怎么能猜透她的心思?

  于是乎,思维开始混乱起来,有人秉持着激烈的立场,认为新政必须铲除,他们感受到了威胁,甚至预料到再放纵下去,最后可能淘汰的不是新政,而是他们自己。人对未知的事物往往会生出畏惧之心,所以他们竭斯底里的反对,疯狂的抨击,什么翻遍经史典籍,未尝有新政之说,什么古之圣贤如何如何。

  而另一批人,他们也受到了震撼,但是他们不似其他人如刺猬一样反感,他们开始尝试,开始接触,甚至开始吸收,他们想要洞悉新政的真相,想要知道直浙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小心翼翼的观察,通过报纸,通过书籍,还有一些人的见闻。!得到了这些外界的讯息之后,他们就开始琢磨,虽然琢磨奎有偏差,虽然会有误解,但是他们一直在尽自己的可能,想要了解真相。

  也正因为如此,庙堂上的矛盾开始变得越来越尖锐起来,可是依旧……还是和大多数时候一样平静,虽然依旧布满了火药,但是没有导火线点燃,大多数人,都采取了克制的态度。

  越是沉默越是可怕,这是庙堂恒古不变的道理。

  而此时的内阁里,两个阁臣依旧日以继夜的办着公务,他们没有一刻闲着,可是从杨廷和和杨一清的眉宇来看,他们显得忧心忡忡,尤其是直浙一个个消息传到京师之后,更是让他们觉得不对头。

  徐谦一到直浙,直浙立即平静下来,单单这个就显示出了徐谦的影响力,随即徐谦在直浙大肆地张扬他的税制,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他们对徐谦的支持,其实就是对内阁的放抗,这些对内阁甚至是朝廷的不满,全部转化成了对徐谦的爱戴。

  事情就是如此可笑,纵然你可以骂他们是愚民,可是事实依旧不能否认,徐谦已经掌控了主动,并且开始进行反击,他在直浙抛出来的税制,和朝廷拟定的税制是两个极端,只是可惜,朝廷的税制玩脱了,那么接下来,要不要按徐谦的办法来?

  要知道,徐谦能平乱,就如他在奏疏中所言一样,是当即暂时废止了朝廷此前颁布的商税征收,既然你的税制执行不下去,而且强行执行,甚至可能有闹出比此前还要大的事件,那么现在,徐谦要求实施他的新税制,你若是反对,其实就是打自己的脸。

  徐谦的野心勃勃让杨廷和和杨一清都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只是可惜,从前是他们想要对别人取而代之,而现如今,却是有人要对他们取而代之。

  摆在内阁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徐谦夺权的问题,而徐谦借助新税制,夺权的意思也很是明显。

  “徐谦回京了。”看到了一本最新的奏疏,杨廷和脸色平淡,突然抬头看了杨一清一眼。

  这是徐谦最新的奏疏,说是已经赴京。

  杨一清眉头皱的更深,不由道:“奏疏里说了什么?”

  杨廷和道:“只字未提。”

  只字未提才最可怕,若是在奏疏里抨击,杨廷和和杨一清反倒觉得事情在可控范围之内,可是只字未提,这就显然,人家有个底牌,人家是要等回京之后,再来清算。

  清算内阁大臣,那简直就是笑话,不过徐谦的手段大家都见识过,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杨一清眯起眼,道:“还有其他的消息吗?浙江的巡按可有奏疏来?”

  杨廷和摇头,道:“这倒是没有。”

  杨一清假装轻松,微笑道:“无妨,他既然要回京,那便回京吧,早些回来也好。”

  杨廷和也只是神秘一笑,依旧是淡定从容,道:“不过,邃庵却是要小心了。”

  杨一清皱眉,道:“此话可解?”

  杨廷和淡淡的道:“现在内阁很是被动,徐谦这一趟回京,必定是冲着你来的,只是眼下,他是势如破竹,不可正面挡他的锋芒,小心一些吧,总是不会有错。”

  说罢,杨廷和没有多言,而是低下头去,去看案头上的奏疏。

  杨一清却是愣了一下,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按理说,杨一清并不笨,当然晓得徐谦可能回京之后针对自己,可问题在于,杨公为何要提醒自己?他这样的提醒,弦外之意倒像是说,到时徐谦若是和你为难,你要多加小心,至于老夫······只怕唯有袖手旁观了。

  这个意思,很是明显。

  就是说,杨廷和不打算和自己在一条船吗?

  这…···怎么可能,若是自己出了岔子,杨公真的以为自己不会是下一个?而且他这样的作为,就不怕别人齿寒?

  越想杨一清越是不对劲,他猜测不到杨廷和到底是什么居心,越是猜不透,心里便越是觉得有些不对。

  不,绝不可能,除非杨廷和另有图谋,否则,绝不可能如此对自己弃之不顾。

  他有什么图谋呢?

TOP

0
  第六百六十四章:弃子

  杨一清想不明白,更加心事重重。

  贵为内阁学士,也是见过大风大浪之人,可是这一次,杨一清感觉有些不太妙了。

  下了值,从宫里出来,杨一清立即便回到自己的府里。

  这几日老爷心情不好,府里上下的人都晓得,因此谁也不敢招惹他,如平常一样,杨一清叫了张晋到书房里去说话。

  张晋乃是杨一清的同乡,其父也曾做过官,可杨一清可谓世交,只因为科举无望,这才投奔了杨一清。

  “大人不知有何吩咐?”

  张晋生的一表人才,在京师里也是风流人物,因为杨一清看重他,所以这京师里头都晓得这位张兄台章乃是杨一清的红人,杨一清在外的许多事,也都交给他去办,每一次,他都能办的妥妥帖帖。

  杨一清苦笑,道:“今日当值的时候,杨公说了一些话,让老夫到现在还不痛快,莫非真是要树倒猕猴散吗?杨公真的没有了野心,所以要壮士断腕,壁虎断尾?”

  他像是和张晋商量,更像是自言自语,旋即重重叹口气,愁意更重。

  杨廷和的那一句话没有征兆,可是却让杨一清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若是这个时候,徐谦攻讦杨一清,而杨廷和坐视不理,这就等于,他完全放弃了自己掌控朝廷的野心,这是杨廷和彻底的对徐谦进行让步,他杨一清垮了,杨廷和的位置能坐得稳吗?杨一清自觉地不见得。可是杨廷和为何这样做呢,莫非当真是打算学那弹棉花的刘吉?

  可是以杨一清对杨廷和的了解。却不这样见得,杨廷和这个人对权柄看得很重。否则也不可能,会和嘉靖心怀芥蒂,双方虽然表面上维持着君臣相宜的关系,可是这是做给外人看的,杨一清很清楚,君臣之间既有点儿分不开,可是矛盾却也是不小。

  这样一个人,连天子都不怕,会怕徐谦吗?

  绝无可能。

  杨一清现在必须得为自己担忧和考量了。杨廷和古怪已经和他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假若失去了杨廷和的全力支持,自己该何去何从?现在请辞,他很不甘心,不请辞,接下来必定是你死我活,暴风骤雨。

  其实到了现在,京师这个烂坑杨一清未必愿意继续待下去。可是越是这风雨飘摇的时候,他决不能后退,几十年来,积攒了这么多的清名。难道就付诸东流。所谓功成身退,你把事办砸了去请辞致仕,这兴致就全然不同了。

  不成。得耗下去!

  下定了决心,杨一清端起侍女斟来的茶水。抱在手里暖着手并不去喝,却是看了张晋一眼。道:“直浙那边,打听了什么消息,京师里呢?”

  张晋微微皱眉,随即道:“直浙那里很古怪,总兵杨彪和总督王道中那儿更古怪,据说杨彪已经被拿住了,可是至今,一点消息都没有,仿佛一下子失踪了一般,王道中的请辞奏疏也递了上来,意思是要挂冠而去,可是朝廷还没批准,人也不见了踪影,大人,此次徐谦恰好这次回京,莫不是这两个人……”

  “这两个人……”杨一清的目光中掠过一丝冷色,道:“你的意思是,这两个人,是徐谦的底牌?”

  张晋点点头:“应当不会错,这两个人近来和大人关系都是不浅,平时有不少书信来往,若是这个时候,这两个人反戈一击,徐谦再到陛下面前搬弄是非……”

  杨一清眯起眼,他担心的就是这个,若是这两个人跳出来,确实很麻烦,而且,杨一清还修了许多书信过去,这些书信,虽然语焉不详,没有什么实在证据,可是里头的字眼还是可以推敲的,假若这两个人连通徐谦,将直浙闹事的干系全部泼到自己身上,固然是没有真凭实据,却也足够可怕。

  他冷笑道:“看来,姓徐的当真是要和本官拼个你死我活了,老夫活了这么多年,功名利禄已经看淡了,可是这一次,却非要和他争一争不可,只是……眼下老夫很是被动,该如何化解呢。”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这个时候,杨廷和的态度暧昧不清,而徐谦又处在主动位置上,掌握了一定的把柄,这时候全力一击,自己未必能招架的住。

  张晋也很为杨一清担心,他现在的面子都来自于杨一清,若是杨一清完了,他的美好生活只怕也要结束,他突然冷冷一笑,道:“倒不如,事先做好准备。”

  “准备,做什么准备,你想动手杀人?不,万万不可,假若徐谦当真是将这二人当做压箱底的底牌,以徐谦的性格,必定会小心谨慎,到时候切莫偷鸡不成蚀把米,不能这么办。”

  张晋摇头,道:“学生的意思是,查一查这两个人,至少得告诉他们,他们若是敢乱说话,大人保准能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大人,事到如今,办法只有一个,决不能犹豫不定,这件事,学生来办。”

  张晋语焉不详,不过他确实是为了杨一清好,因为这种事杨一清知道的越少越好,到时候就算出了事,那也是他张晋一力承担。

  杨一清不由叹道:“那么,可能要辛苦你了,坐以待毙,确实不成,徐谦这一次既然自信满满,看他如此低调,显然是早有谋划,总之,一切要小心。”

  张晋点点头,道:“学生去了。”

  杨一清沉吟一下,道:“且慢,你去账房,支三千两银子,办事,没有银子是不成的。”

  目送走了张晋,杨一清叹息,眼下在根本不明徐谦动静的情况之下,也只好先粗浅的做些布置了,他突然发觉,自从直浙闹出事之后,他事事都处在被动的地位,再加上杨廷和的态度不明,更是让他雪上加霜。

  ……………………………………………………………………………………………………………………………………………………………………………………………………………………

  首辅杨府。

  杨府后头的花园边是一处池塘,池塘里莲花盛开,粼粼水下无数尾金鱼蜂拥游荡。

  杨廷和手握着鱼食,一点点的抛入水中,附近的家丁早已让他们撤了,仿佛整个天地之间,只剩下了杨廷和一人,优哉游哉,不知道的,还以为杨廷和乃是某个致仕或者闲散下来的官员。

  这时候,有个人摇扇而来,他踏足到了池塘边,不由笑道:“杨公,事情已经办妥了,不会有什么问题。”

  “是吗?”杨廷和看着水下争食的鱼群,似笑非笑的道:“尽快行事吧,两个月,两个月之内,老夫要宫里立即传出有最新的消息出来,除此之外,其他的布置也要妥当,宫里还有锦衣卫,还有亲军其他各卫,五大营那边,都要这事先有个筹备,先机……最重要,失了先机,最后可能就便宜了别人。还有,张太后那边,也要有所布置,两个太后,得拉一个。”

  说到这里,杨廷和眼眸微微眯起来,淡淡的道:“天子近来如何?宫里有什么消息?”

  来人道:“天子还是老样子,近日在吃斋沐浴……”

  杨廷和点点头,道:“张天师那边,尽量满足他,要让他尽量发挥,前段时间宫女的案子是尘埃落定了,不过……还得再闹出点动静出来,得让天子紧张,事情才好办。”

  来人点头,道:“是,学生会布置好的,是了,倒是杨一清那边,近来举动奇怪,那个张晋,就是杨大人跟前的那个,这近来行踪很是诡异。”

  杨廷和微微一笑,深深看了来人一眼,道:“你可知道,他为何行踪诡异吗?”

  来人愕然,道:“学生是在不明白。”

  杨廷和道:“你不知道,但是老夫知道,之所以老夫要提前行事,为的也就是这个机会,徐谦要回来了,这个时候,就让杨一清去和他斗吧,他们是谁输谁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让所有人把精力都放到他们身上,况且姓徐的一向不是省油的灯,让他花费精力去做点别的事,岂不是两全其美。”

  来人皱眉道:“杨公,杨大人和杨公……”

  杨廷和看了他一眼,道:“你是觉得老夫冷酷无情,老夫和杨一清关系匪浅,可是现在,他遇到了事,老夫却作壁上观?”

  来人不吭声,算是默认。

  杨廷和叹了口气,看着池中的鱼儿道:“你我终非是鱼,而是人,人要做大事,就必须知道什么可以舍弃,什么必须坚持,杨大人和老夫固然是关系匪浅,可是他这个人终究有些固执,未必懂得变通之道,老夫做的事,他就算胁从,心里只怕也不痛快,既然如此,那么就割舍掉他吧,世上没有什么不可割舍的。”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6 08:12